中新网北京12月3日电 (记者 潘旭临)由李可染画院主办的“二调三叠”王新福艺术作品展2日在李可染画院宋庄院开幕,一百余幅王新福“场景创作”的佳作亮相,展现了自然与生命和谐共处的无尽魅力。
王新福艺术作品展现场。记者 潘旭临 摄
王新福艺术作品展现场。记者 潘旭临 摄
王新福艺术作品展现场。记者 潘旭临 摄
开幕式上,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教授,李可染画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姚鸣京先生分别致辞。随后,本次展览总策划、李可染画院院长、中国美协河山画会会长李庚教授致辞并宣布画展开幕。
王新福,重庆人,1979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系水粉画进修班学习。1986年毕业留校从事基础色彩教学工作,师从四川美术学院创始人李有行先生。其作品曾多次参加重庆市和中国美协、国际性艺术展览,连续六届入选法国秋季艺术沙龙展,并获法国文化协会颁发的“金画布奖”。
所谓的“二调”“三叠”皆取自宋词的相关说法,不仅关乎王新福作品的画面结构,而且亦涉及到其意境。
据介绍,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川美学院体系中培养出来的最初一代,王新福具有那一时期艺术家的普遍特质——在现实中敢想敢干,在思想上又尊重经典,在逐渐形成“限色组画系列”“黑影写生系列”之后,又毅然决然地展开了“场景创作”的系列。“场景创作”既是一种写生的状态,也是一种创作的状态,其实质即是“现场性”。
王新福艺术作品展现场。记者 潘旭临 摄
王新福表示,现场给他带来很多快乐,且让他得到了在工作室里无法得到的意味,而这些快乐或意味包裹下的“现场性”,包括了创作主体的语言如何在现场表达,也包括在现场必须克服的困难——除了创作主体与画布、颜料的关系,还有更多的自然环境等因素。
专业和学者出席王新福艺术作品展现场。记者 潘旭临 摄
中央美术学院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表示,王新福的“场景创作”并未一味强调“现场性”而走向或止步于“现场表演”或“现场行为”,而是回到了绘画性的建构,甚至以此刻意标识,展现作品东方性的文化气质和文化立场。(完)
中新网南京12月3日电 (朱晓颖 徐珊珊)“父母一直告诫我们,要把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一代代传承下去。”3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曹玉莉说。
工作人员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敬献花圈。泱波 摄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将至。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在纪念馆举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艾义英、刘民生,部分幸存者家属,以及青少年学生手持菊花在寒风中肃立,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三鞠躬。
12月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举行。泱波 摄
纪念馆南面的遇难者名单墙又称“哭墙”,全长43米、高3.5米,上面镌刻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每年此时,人们会一遍又一遍地把墙上的名字描新。这些名字的背后,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泱波 摄
“清明节我没能来,感到很抱歉,今天我来看你们了,只要还能动,我会尽我所能……”冬日的阳光下,90多岁高龄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走到遇难者名单墙前,对着墙上遇难家人的姓名喃喃自语。
学生为名单墙上的名字描新。泱波 摄
2023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6周年,幸存者群体已步入耄耋之年。登记在册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8人。南京大屠杀记忆传承的重任落在后人的肩上。
曹玉莉是曹洪泰、张翠英的女儿,曹洪泰、张翠英均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曹玉莉说:“我们一定会永远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肩负责任和使命,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杀。”
学生为名单墙上的名字描新。泱波 摄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说,历史的苦难不能忘记,维护历史真相、传承历史记忆的努力仍将持续,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