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宁波12月3日电(记者 林波)争取前沿新材料、未来网络等优势领域列入国家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名单;设立未来产业研究院、未来产业战略咨询委员会;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和容错机制,让国有资本敢于投资未来产业……近日,在浙江宁波举行的“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阿拉甬商有话讲”第四场协商会上,来自该省的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政协委员、首席科学官、民企“掌门人”等业内人士聚焦未来产业,畅所欲言、献计献策。
“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阿拉甬商有话讲”第四场协商会现场。宁波市政协供图
众所周知,未来产业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带动作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先导产业。尤其是近年来,未来产业不仅成为大国竞争新赛道,也成为区域发展新态势。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先行推进未来产业发展,纷纷出台实施专项规划。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未来产业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成果。
未来已来,未来产业如何“来”?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副所长王立平看来,原创技术将是发展未来产业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基础研究是发展未来产业的源头动力,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以取得重大原创成果是发展未来产业的根基。
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是王立平所在的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三大优势方向。
“争取前沿新材料列入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王立平建议在未来产业布局上更多聚焦于发展前景和趋势相对清晰,国家导向明确、当地基础扎实,高度契合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产业方向。
未来产业可以说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更需要科技创新。作为民营经济大省,量大面广的民营企业是浙江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民营中小型科技企业享受不到国家级创新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方面的政策。”作为一家以技术为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政协委员、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励行根表示,中小型企业普遍在创新中遇到“人才瓶颈”,难以引进高层次人才。
“制定人才扶持政策,汇聚人才引育新动能。”励行根建议,政府部门出台高端人才的激励措施,对口扶持职业上的规划或人生发展前途;健全小型科技企业高端人才体制,让高端人才愿意留在小企业,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人力支撑。
记者注意到,在完善人才引育体系方面,《意见》也指出浙江将以产业需求牵引产教融合,打造卓越工程师团队,实施“启明计划”等引才工程,加强未来产业领域高层次制造人才引育。
“生物医药产业就像一个‘热带雨林’,既需要参天大树,也需要有藤蔓、草本植物;这个产业的产业链很长,需要各种专业领域的上下游企业来共同打造。”在来凯医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科学官顾祥巨看来,在未来产业中,生物医药行业具有高成长、高回报性,但同时也需要前期高投入。
顾祥巨表示,如今不少地方政府对于创新药企业出台了创新政策,比如只要获得临床试验许可的,就可以择优给予临床前研发费用40%的资助,他希望当地政府部门可以有更加创新的政策来支持这样的未来行业,敢于在还没有临床数据的时候就投入。
宁波一新能源汽车工厂生产场景(资料图)。林波摄
诚然,未来产业是支撑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从0到1”的产业,发展趋势不易预测。
基于此,浙江正紧抓“未来风口”,引导多元主体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领域开展创新,引领新一轮产业业态创新。
以宁波为例,其经济现实状况是,制造业、外贸、港口等传统产业占据了“大壁江山”。2023年9月,宁波酝酿多时的《宁波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正式印发,将着力培塑前沿新材料、未来智能、元宇宙、未来能源等九大未来产业赛道新优势。
“我们要像过去抓工业、抓出口、抓招商一样抓科技创新、抓未来产业,锚定目标、坚持不懈,奋发图强、奋起直追。”在宁波市政协主席徐宇宁看来,对宁波来讲,发展未来产业,不是简单地要发展一个新的产业门类,而是着眼于实现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这个奋斗目标,着眼于实现“两个先行”示范的总体要求,着眼于确保宁波未来几十年的竞争地位。
如今,在浙江,前沿新材料、未来网络、元宇宙、未来医疗、柔性电子等一批未来产业分散各地,但其串珠成链、加速聚集,让发展之潮奔腾不息。(完)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市考察调研。他先后考察了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
这还要从16年前说起,2007年3月至10月,习近平任上海市委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下基层、做调研,抓党建、谋创新,为上海发展明确目标、指引方向。回顾在上海的工作经历,他深情地说:“我与上海人民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对上海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到上海考察,全国两会期间多次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为上海发展把舵领航。总书记曾说:“虽然不经常去上海,但对上海的情况还是了解的,我还是牵挂着上海。”
“上海的党建要成为中央的一个点”
2007年秋日的一天,即将调离上海的习近平特意来到市委各部门告别。离开市委组织部,他走到大门口,一只脚已经踩上了汽车踏板,却又回转身,对组织部的干部们说:“上海的党建要成为中央的一个点。”
在习近平心中,党建工作始终具有特殊重要性。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先后三次前往兴业路76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党建工作念兹在兹。
2017年,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2018年,在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党建服务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建工作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基层党建要“做到党员工作生活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让党员无论在哪里都能找到组织找到家”。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总书记强调,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如今,从村居社区、商务楼宇到新经济、新业态领域,上海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基层党建工作。
近年来,上海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打造了包括“1个市党建服务中心、16个区党建(群)服务中心、450余个街镇级党群服务中心、12000余个居村级(楼宇、园区、商圈等)党群服务中心(站、点)”的四级党群服务阵地体系。仅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就开展12.2万场活动,服务人次超2500万。
“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
“年轻一代也应该多了解这段历史,认识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改革开放是奋斗出来的!”
这是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主题展”时说的话。
展览以大量的图片、图表、视频、置景、实物,生动展现浦东的发展奇迹,总书记不时驻足观看。
展厅内,一处反映浦东烂泥渡路今昔之变的景观,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一面是逼仄杂乱的里弄小巷,一面是同一视角拍摄的改造后财富涌流的银城中路,变化之大,令人惊叹。
△展厅内,烂泥渡路置景展区。
△展厅内,同一视角上海今昔对比图。上面一张“烂泥渡路”照片,拍摄于1995年左右,下面一张照片则摄于近年,满目高楼林立、绿草如茵。
讲解员介绍:“浦东人曾经有句戏言‘走过烂泥渡路,行人没有好衣裤’,如今这里已成为寸土寸金的陆家嘴金融城核心区。”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看上去是完全不一样了,没有对比就不会知道,真是沧桑巨变啊!”
从第一个金融贸易区到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一系列“全国第一”,彰显了上海和浦东改革高地的澎湃活力。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开放是上海的最大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描绘上海的“开放”基因:“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上海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同其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开放作为紧密相连。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切身感受到开放之于上海、上海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性。”
穿过“海鸥门”,中国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出现在眼前。
2016年,上海自贸区运行3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示:“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今年9月2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揭牌运行十周年。十年间,在这片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中,一揽子开创性政策相继推出,一系列突破性实践深入开展,一大批标志性成果持续涌现。
如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播下的“种子”,已在20多个省份的自贸试验区茁壮成长,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目标定位。
每次到上海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提到一个关键词——科技创新。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考察调研,了解医疗科技、汽车研制企业自主创新情况,他强调,“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张江科学城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为上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招”,提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张江科学城,考察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了解上海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科技创新寄予厚望。
这些年,“蛟龙”“天宫”中都有上海“身影”,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正成为上海的创新高地。2022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4.2%,其中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的比重约10%。
上海正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上海路径”。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今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闵行区考察了保障性租赁住房社区。
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为满足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需求,打造了“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传递出鲜明信号——城市建设以人民为中心。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
那天,站在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滨江栈桥上,习近平总书记感叹“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如今的‘生活秀带’”,并语重心长地说:“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020年11月,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上海城市治理提出要求。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
具体要如何做?2018年11月,在上海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进一步阐释: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他语重心长地说:“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
不忘嘱托,不负期许。近年来,上海布局“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这“两张网”。其中,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依托“一网统管”平台,城市运行领域的管理、业务和信息都集中在一个网络系统,相关部门可以及时感知、快速反应、协同处置,从而“高效处置一件事”,让城市更具韧性。
浦江潮涌,东方风来。习近平总书记为上海擘画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一步变为“实景图”。
监制/李浙 主编/王兴栋
撰稿/战星岑 校对/高少卓
来源: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